不知道真正的渊源,但有这样一个“香醋摆不坏”的传说故事:
当年,杜康发明了酿酒术后举家来到镇江,在城外开了片前店后作的小糟坊,儿子黑塔则帮助父亲酿酒,还养了匹黑马。
一天,黑塔做完了活计,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,醉醺醺地回到马房睡起觉来。夜半时分黑塔被雷声惊醒,迷糊中只见一白发老翁站在面前,笑眯眯地指着屋内的一口缸对他说:黑塔,你的调味琼奖已经21天了,酉时便可食用。切记。”黑塔正待发问,却已不见了老者影踪。
这大缸中明明是喂马用的酒糟,只不过加了几桶水而已,哪会有调味琼浆?将信将疑的黑塔略一思索,不管三七二十一舀上一瓢就喝了起来。果然,香喷喷、酸溜溜、甜滋滋,顿时满口生津。
杜康闻讯也觉得神奇,琢磨了许久豁然开朗:“二十一日酉时,加起来就是一个‘醋’字,这琼浆莫不就是醋吧!”从此,便有了调味品醋。“杜康造酒儿造醋”也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镇江香醋用以拌冷盘,溜素菜,烹鱼肉,炖鸡鸭,可提味增香,去腥解腻,开胃生津,确为极佳的调味品。被国内外誉为"醋中上品"。
镇江醋又称镇江香醋。“香”字道明镇江醋比起其他种类的醋来说,重点在有一种独特的香气。镇江醋属于黑醋/乌醋。
镇江醋影响到当地饮食。镇江地区的食品以“肴、点、面”驰名。“肴”是肴肉,“点”是汤包、蒸饺、烧卖、干丝等点心,“面”是用肴汤为底煮出的面,又称“锅盖面”。当地人煮这些菜肴时,多以镇江醋沾滴浇淋,镇江醋亦为日常煮食的常用调味品,或是作为佐膳汁料,其中一种是在吃大闸蟹时,蘸上加入姜丝的镇江醋,以中和蟹的寒性。
镇江香醋具有“色、香、酸、醇、浓”五大特色。
镇江香醋色泽清亮 ,酸味柔和、醋香浓郁、风味纯正、口感绵和、香而微甜、色浓而味鲜,且久存其质不变,并更加香醇。与山西醋相比,镇江香醋的最大特点在于微甜。尤其沾以江南的肉馅小吃食用的时候,微甜更能体现出小吃的鲜美。
扩展资料
传说典故:
相传,香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。一天,黑塔做完了活计,给缸内酒槽加了几桶水,兴致勃勃地搬起酒坛子一口气喝了好几斤米酒,米酒后劲不小,没多久,黑塔就醉醺醺的回马房睡觉了。
突然,耳边响起了一声震雷,黑塔就迷迷糊糊睁开眼睛看见房内站着一位白发老翁,正笑眯眯地指着大缸对他说:“黑塔,你酿的调味琼浆,已经二十一天了,今日酉时就可以品尝了。”
黑塔大步走进父亲房中,将刚才梦中所见、口中所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父亲。杜康听了也觉得神奇,便跟黑塔一起来到马房,一看大缸里的水是与往日不同,黝黑,透明。用手指蘸了蘸,送进口中尝了尝,果然香酸微甜。
从此杜康父子按照老翁指点办法,在缸内酒槽中加水,经过二十一天酿制,缸中便酿出醋来,再将缸凿一个孔,这醋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。杜康父子将这调味琼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,左邻右舍又连连说味道好,没多久,远近街坊都赶过来买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镇江香醋
镇江香醋以糯米为原料,是一种典型的米醋。梁代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中就有关于米醋的用法记载。陶弘景,自号华阳隐居,南北朝时齐、梁丹阳秣陵(今南京)人。隐居句曲山(今茅山),梁武帝曾想礼聘为相不从,但愿意担任朝廷咨询,古人称“山中宰相”。据此,镇江香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,但当时米醋(镇江香醋)只是以自给自足的家庭小规模生产方式出现。
1840年,江苏丹徒经营铁炭行出身的朱兆怀始创“朱恒顺糟坊”,并以糯米为原料酿制“百花酒”,此酒被清地方官采为“贡品”奉献皇宫,当时有民谣赞颂:“百花酒香傲百花,万家举杯誉万家,酒香好似花上露,色泽犹如洞中春”,酒业兴盛。1850年,朱氏易牌号为“朱恒顺糟淋坊”,以酒糟加入谷壳发酵,酿制香醋,这是镇江第一家醋厂,也是今天镇江香醋的真正起源地。1909年,恒顺以醋参加南洋劝业会评赛,荣获了第一枚金牌奖。民国年间,又多次在江苏物产展览会、京沪铁道沿线评赛会、西湖博览会上获多种奖牌,镇江香醋名声日盛。1928年,恒顺以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名胜金山寺外景为产品商标图案,注册专用。
辨别真假醋的方法是:把瓶盖盖好,然后双手用力摇晃醋瓶,停止后醋会起很多泡泡,如果这些泡泡能够保持一分钟以上不消失便是真醋,如果很快就没有了,就是假醋,不妨一试!
镇江,恒顺老牌子